中國能源市場面臨的10大問題,嗅覺敏銳的你知道幾個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-04-14 10:54:00   點擊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01 哪些經濟和政治風險將影響中國GDP和能源需求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面臨眾多周期性的頂頭風,超預期低增長的風險會增加。房地產和汽車業的不確定性成為拉動2016年經濟的主要因素,而且仍將是影響增長的關鍵因素。2016年,由于抵押政策變化和此前兩年基數較低,房地產交易表現火爆,這種情況不可能無限延續。受減稅政策刺激,汽車行業2016年實現兩位數增長,2017年相關政策會調整,這兩個行業可能引領國家總工業產出下降。一些改革措施,如放開市場準入,會支持增加投資;其他措施,如財產稅會對房地產投資形成打壓,使2017年不確定性增加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政治角度觀察,由于美國新政府更傾向貿易保護主義,中美貿易關系將趨于緊張。美國占中國出口18%,相當于2015年GDP的 3.5%,貿易沖擊主要傷害制造業,也將影響能源需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,中國的領導層換屆將加快推進深化改革,以習近平為首的領導集體已出臺政策,堅定推動經濟改革,但落實的還不夠快,效果也有限。2017~2018年將是多數改革政策在全國廣泛實施的時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02 2013年制定的嚴格環境目標在2017年年底能否實現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3年,中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發布了防治空氣污染的5年行動計劃,多數目標要在2017年年底兌現。為實現這些目標,環境政策會收緊。國家計劃提出,到2017年底,大氣中總顆粒物指數平均要 比2012年降低10%,一些關鍵地區的目標更高。年底要實現的其他目標還包括,鍋爐煤改氣、車用燃料升級、更新燃煤電廠、主要重工業區淘汰落后產能。行動可能還包括臨時關閉鋼鐵、水泥、焦炭生產廠。由于確定的目標越來越多,其對經濟的整體影響將促使燃料的選擇發生根本轉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國碳交易市場計劃于2017年推出,這將是又一個環境因素。有關這個市場的細節仍在制定中,近期對“煤改氣”和“煤改可再生能源”不會有重大影響。不過,碳交易市場已在7個試點地區搞了幾年,進一步推廣將會建立一個構架,未來將收緊信貸,有可能影響能源需求結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03 隨著需求結構演變,氣候因素將影響能源市場波動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氣候影響全球能源市場,煤和天然氣對鍋爐和熱電聯產裝置轉換熱能起著重要作用,夏季空調也要用電。但氣候因素對中國影響不大,因為工業的用能需求才是大頭,2010~2015年,工業對煤、天然氣、電力供應的需求分別占26%、44%、68%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而,氣候因素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。工業再平衡已使重工業減速、服務業擴張,2012年服務業已超過工業成為GDP的最大貢獻者。預計2019 年,中國服務業將占GDP一半以上。發展中的城市化,可支配收入增加,這些將拉動居民和商業用能總需求,并導致煤、氣、電的季節需求峰谷差擴大。隨著中國能源需求的結構性變化,氣候的影響將日益加大,將引起能源市場更大波動,應重視做好季節性供應準備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04 天然氣供應與其他燃料之間的競爭前景如何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前11個月,中國天然氣需求增長8.6%,而2015年的需求增長2.4%。LNG進口增加了30.7%,管道天然氣進口增加16.8%,國產天然氣僅增長2.6%。2017年,LNG合同交易將進一步增加,主要是三大國家石油公司。如果天然氣需求不能持續快速增長,增加LNG供應將擠出其他天然氣供應源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盡管天然氣價格仍高于煤炭,天然氣的競爭性得到改善,天然氣相對石油產品的競爭性則因部門而異。2015年,LPG的價格隨著原油價格暴跌,工業需求的50億立方米天然氣被更便宜的LPG替代。相對國內市場放開價格的LPG,柴油價格仍由政府管制,因而價格下跌幅度不及原油那樣厲害。2016年,交通運輸用LNG恢復增長,未來不確定的油氣價差可能減緩這兩種燃料替代的積極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一方面,天然氣若要與煤炭在所有領域競爭,煤炭價格就要明顯高于當前水平。例如,天然氣發電若要具有競爭力,煤炭價格就需比當前增加一倍以上。天然氣與煤炭在發電和供熱行業的競爭,更可能取決于政府自上而下的環境政策,而非僅僅因為價格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05 天然氣價格改革2017年如何推進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中國政府推出了更多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。天然氣價格對化肥生產商放開,這是在天然氣消費領域第一次放開氣價。在供應側,這一過程決定了進口LNG的城市門站價格,國內生產的LNG和非常規天然氣價格也朝著買方與供應方談判定價方向推進。在需求側,政策鼓勵工業用氣大戶在定價機制以外達成直接供應協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前天然氣價格既取決于天然氣市場,又要考慮整個經濟。然而,當前政府對煤炭市場的干預不禁讓人質疑,政府是否真的會讓天然氣價格放開。雖然煤炭價格早就放開管制,2016年的減產措施導致煤價大幅上升,煤炭減產本意是提價、保護毛利,國有煤礦主導煤價翻了一番。于是,政府修訂了多數先前制定的措施,積極干預防止價格進一步上升。人們懷疑,政府是否真的讓市場力決定能源價格 ,現行價格改革會不會倒退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06 中國下一階段天然氣中游基礎設施改革會怎樣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,新的天然氣市場政策聚焦中游改革,總體計劃是要逐漸減少政府對批發價格的控制,同時收緊對運輸與配送收費的監管。政策的逐步落實以及對市場的潛在影響,可能將在今后幾年顯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,國家發改委發布有關天然氣管道運輸計費的文件,將計費機制和管道運營回報率標準化,從而大大提高中游業務的透明度。新政策要求,每個管道公司須向公眾披露中游資產信息,以方便第三方準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在2016年年底,還沒有一家公司實施新政策制定的計費標準,當前計費標準能降多少仍不清楚。政府在2016年宣布,要對儲氣服務計費放開,為放開市場打下基礎。第三方準入取決于供氣商與管道運營商業的談判,但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仍控制著上游業務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07 煤炭價格2017年還會再度升高嗎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較高需求和政府削減煤炭產能措施的共同作用下,2016年中國煤炭市場的供應過剩狀態得到恢復,12月,國內煤炭價格達到4年來高位。供需寬松程度收窄,煤炭市場從過剩變為二三季度的極度收緊。為抑制煤炭價格飆升,政府從三季度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,增加國內供應,把煤炭價格降到“合理”水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,氣候和房地產仍是關鍵因素,煤炭需求可能再度大幅增長。由于燃煤電廠在環境因素和靈活性方面不及其他類型電廠,當需求波動時,煤炭受到的影響要大于其他類型電廠。在供應側,政府干預仍將是影響市場平衡的最大因素。綜合來看,潛在需求波動、進一步減產和收緊管制,將成為2017年煤價再度攀升的風險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08 電力行業2017~2018年的改革目標能否實現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,國家發改委批準了7個地區的運輸與配送的計費率,目前正在評估所有其他省份(西藏自治區除外)的運輸與配送的計費率。國家發改委提出的目標——2017年底前在全國實施運輸與配送的計費辦法正在穩步推進。正在評價的運輸與配送計費率將用于跨省區貿易,目前中國跨省和跨地區貿易量正在快速增加。以市場為基礎的運輸與配送計費率適用于長距離輸送交易,批發市場運營也需要這種機制,今后幾年可能在批發市場實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前,中國已建立了3個地區電力交易平臺,北京2個,廣州1個。其他省區(除海南省)也建立了交易平臺,在省區內開展電力交易。截至2016年年底,中國有3000多家電力零售公司注冊,但實際零售交易有限。新注冊零售公司成為代表能源消費大戶,在批發市場進行電力合同談判的機構。真正的電力零售商業還有待觀察,向較小用戶或商業用戶出售電力的公司可能要在明年出現,屆時再看新的市場放開設計如何影響電力零售價格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09 中國電力公司2017年增加對外投資將達到什么程度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年,中國的工程、采購、建設與裝備公司在歐洲、南亞和東南亞、非洲、南美,增加新項目投資,開發不同能源技術。中國企業通過電力裝備出口拓展國際存在,包括向歐洲和美國出售光伏模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國內,電力供應產能過剩,電力生產企業利潤縮水,尤其是燃煤電廠和風電場。商業經營壓力促使電業公司在中國以外開發新市場,項目回報往往較好。另外,中國政府通過各種途徑鼓勵向境外投資,如“一帶一路”戰略,并通過政府支持的銀行提供優惠融資支持。在很多電業境外投資中,中方要么作為金融投資者,要么作為投資者和作業者,為的是積累項目管理經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來幾年,中國與電業相關的境外投資還將繼續增加,影響國內和全球電業市場。2016年,國有企業主導國際電業投資,但情況會發生變化,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正在改進他們的商業模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題10 中國的國家石油公司2017年開支如何變化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的國家石油公司宣布,2016年資本開支削減5%~11%,2015年降幅為27%~38%。有跡象顯示,2017年的資本開支將會增加,天然氣在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上游板塊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,更多的資本開支將轉向天然氣。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將增加頁巖氣生產開支,這是政府的主要優先項。頁巖氣井的初產高,平均產量達20萬立方米/日。開發更多內陸頁巖氣有助于在沿海地區以外開辟新的天然氣市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期的中游政策旨在降低管道氣輸送費用,從而為終端用戶節約用氣成本,但可能影響三大公司的積極性。新的大型管道項目,如中國石油的西氣東輸三線、中國石化的新粵浙管道,有的在建,有的仍在計劃中。不過,由于中游改革和收入分配不確定,項目有可能延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過去3年,中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減少了上游國際投資,但隨著油價回升,預計國際并購活動將出現反彈。中國的“一帶一路”戰略也鼓勵向對中國具有重要性的國家和地區投資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 收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 人 免费观看网站